觉醒年代第二章
春风得意楼是上海许多名人经常光顾的一家有名的老茶楼。汪孟邹抱着一堆杂志来到大堂,陈独秀已然等候多时了。因为身上没钱,他只能干坐着。汪孟邹见了连忙道歉,请他原谅。
春风得意楼是上海许多名人经常光顾的一家有名的老茶楼。汪孟邹抱着一堆杂志来到大堂,陈独秀已然等候多时了。因为身上没钱,他只能干坐着。汪孟邹见了连忙道歉,请他原谅。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以及后来的傅斯年,李济,李四光等人都是留学西方社会的民族精英人物他们与现在提及的所谓“殖民思想”应该有一定联系,如果按照一般的认知他们应该是接受第一批殖民思想的人。但是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百年前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封建专制、伦理道德和迷信愚昧,传播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唤醒青年。如今新思想的提出也是思想解放进程的延续,都以打破旧有观念束缚、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
9月15日,《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北京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为箭杆胡同9号)。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也曾是陈独秀的住所。我们驻足回望那段风雨如磐的时光,不仅是为了缅怀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为了探寻那跨越时空的青春密码,聆听历史与现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当时 18 岁的教员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他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随后,教员以 “毛润之” 的名字编入程潜领导的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
我所以写这封信,盖因2025年9月15日恰逢《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作为一个曾经的青年,一个共青团干部,一个写作四十年的作者,我有许多话要对编辑部诸位先生,特别是想向陈独秀先生倾诉。我本姓陈,与陈独秀先生500年前是不是一家,不得而知,但从个人感情上,我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提出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是。
1953年,安庆一家窑厂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吃力地搬运砖坯。他双手布满老茧,额头沁出汗珠,与周围工友并无二致。没有人想到,这个沉默劳作的男人,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两位著名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亲弟弟——陈松年。
最近买回来一本书,应该不能称其为书,只有薄薄的四十多页,不到两万字。但是属于稀有品,国内没出版,通过网络从香港出版社购回,全部是繁体字,竖版编排,读了两遍,也只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清晨,班级群、朋友圈里的声声祝福,或许会将你拉回那段青葱时光——粉笔屑飘散的午后,黑板上未擦尽的习题,同桌的窃窃私语,还有那个站在讲台上,仿佛胸怀整个世界的身影。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人物,恐怕很少有人像周作人那样的是非混杂,毁誉参半。新文化运动时,他和其兄鲁迅,都是大潮中的中坚人物。后来,他们兄弟失和,成为陌路。日军占领北平后,他竟然出任伪职,沦为文化汉奸。然而,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又尽其所能地保护李大钊的儿女,并将他们送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我党的早期领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在风雷激荡的乱世写下开天辟地的一页,由此引领“觉醒年代”。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
缔造者与创始人,到底差在哪儿?有人说,这两者就是换个说法,谁创建的组织,就是创始人、缔造者呗。可细琢磨下来,未必这么简单。很多组织,“今朝成立,明日黄花”,一地鸡毛,顶多算个念想。可能把它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活起来,熬过风浪、不被拍死在沙滩上,那才是真正的缔造者
进入陵园,是一座牌坊,牌坊正中,是“独秀园”三个大字,两边分别刻着“民主”和“科学”,正前方,是名为“惊雷”的一整面浮雕墙,上面记录了陈独秀的生平,如创办《新青年》、组建中国共产党等重大历史事件。
1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6年来,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放大,累计探索推出125项改革成果,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陈独秀的儿子,为什么会在砖厂搬砖?而主席又在军舰上叮嘱书记要“照看”陈家后人?这里头的故事,比报纸头条还拗口——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沉浮,谁能说得准会落到什么境地。
不少人看历史会有个疑问:都知道中国一大1921年7月才开,党就是这时候正式成立的,可为啥毛主席填写自己的入党时间,写的是1920年?难不成是记混了?其实不是,这里面藏着党早期发展的一段真实经历,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慢慢说。
1916年胡适在和陈独秀通信的时候,把自己在美国翻译发表的小说都德的最后一课和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一同寄给了陈独秀,小说《决斗》陈独秀决定在青年文艺发表,《新青年》当时刚刚创刊,陈独秀决定在第二卷上发表,《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陈独秀大力倡导新
有些事,说早了没人信,说晚了又觉得太迟。历史,总爱捉弄人,哪怕你曾搅动风云,到头来也可能落得声名无定。想一想,陈独秀这个名字,在许多中国人少年时代的课本里,只是“主要创始人之一”,仿佛他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捡了块石头。但今年偏偏风向转了,这“之一”突然不翼而飞—